撰文:高天佑《信報》專欄作家
在上一輩富豪眼中,企業家的最大社會責任是把公司營運好,為股東帶來最大回報。至於大小股東賺到股息及股價升值利潤後,如何運用這筆財富,則屬各人自由,就算身為上市公司主席也不能越俎代庖。所以像長實(00001)、新地(00016)、巴郡、微軟這類老牌巨企,以往每年只會用極少資源捐錢行善,通常不及營業額1%,幾乎猶如象徵式。
然而,該些巨企老闆做生意或許錙銖必較,卻很多都會捐出自己大份身家。從小股東角度看,這可算是負責任的上市公司老闆表現。相反,有些老闆持有上市公司兩三成股權,卻經常動用公司大量資源捐錢,為自己換取善長仁翁榮譽及其他好處,這就相當於「慷股東之慨」了。
不過近年隨着ESG投資概念(Environmental, Social, and Governance,環境、社會和治理)冒起〔圖一、圖二〕,上述傳統觀念正在備受衝擊。簡單來說,ESG投資意指企業或投資者在傳統財務考量之外,把環境、社會和治理也納入為評估因素,從而作出最佳的全面決策。
例如中國科網巨擘騰訊(00700),今年4月份宣布將為「可持續社會價值創新」戰略投入500億元人民幣,並會設立相關事業部,對包括基礎科學、教育創新、鄉村振興、碳中和、FEW(食物、能源與水)、公眾應急、養老科技和公益數位化等領域展開探索。
觀乎該些字眼,相關項目至少在中短期內不太可能為騰訊帶來什麼財務回報,可視為純粹公益開支,而且多達500億元人民幣,雖說騰訊身為巨擘,2020年純利達1598億元人民幣,但該筆錢亦相當於年度純利三分之一,絕非小數目。舉例說,大家恐怕很難想像,長實、巴郡、微軟這些傳統巨企會一次過把三分之一純利掏出來做善事。
這不意味傳統富豪們不及騰訊老闆馬化騰有善心,只不過他們更傾向於用大筆「私己錢」(而非上市公司資金)行善。好似「FEW(食物、能源與水)」這類項目,其實更像是蓋茨私人基金會Bill & Melinda Gates Foundation會做的事情;至於「教育創新」和「鄉村振興」等,眾所周知,李嘉誠私人基金會歷年來投入了天文數字善款。
更甚者,馬化騰揚言500億元人民幣只是第一期「初步投入」,意味今後陸續有來。他解釋:「當一家企業愈往上生長,愈需要把創造社會價值的根基,紮得更深更穩,500億元只是投入的開始。」馬化騰強調:「騰訊將持續呼應國家與時代的需要,與不斷發展的社會共生、共榮。」
事實上,傳統富豪們(用私人身家行善)和馬化騰(用公司資源做ESG)相映成趣的慈善觀,不一定有絕對的對錯、優劣之分,更大的因素可能是時代變遷。正如馬化騰指出,「國家與時代」現時對巨型企業的期望愈來愈高。一家影響力巨大的企業,倘像從前般只顧專注於經營和交稅,然後每年用0.1%營業額象徵式行善,現今從政府、消費者到公眾,恐怕都會認為並不足夠。
尤其在中國商界,特別是近年政治氣氛肅殺,民營企業的經營環境又比歐美地區更加複雜。好似另一科網巨擘阿里巴巴(09988)老闆馬雲,大約十年前提出阿里價值觀為「客戶第一,員工第二,股東第三」。相比之下,傳統商學院教科書形容一家企業最大使命為「股東利潤最大化」,這也一直被上一輩富豪企業家奉為圭臬。
例如李嘉誠在2018年5月正式退休,最後一次以長和系集團主席身份出席股東大會,當被問及多年來工作「最大驕傲」時,他很感觸地說是「對得住股東」,「46年來,沒有股東批評我,說我有什麼不好」,又謂「我做人的理想,就是讓股東高高興興」,這相信是他發自內心、身體力行的肺腑之言。
然而,馬雲居然把「股東」放在第三位,排在「客戶」和「員工」之後,可說顛覆了傳統商學院觀念,十分破格,在當時引起不少爭議。不過時隔約10年,隨着ESG概念冒起,各界對企業期望大有變化,馬雲此番「客戶第一」理念恐怕還未夠「先進」,現在可能要改為「社會第一,客戶第二,員工第三,股東第四」。
至於在中國特殊國情之下,再看馬雲及阿里近年遭遇,其政治覺悟似乎尚有不足,核心價值觀或須進一步修改為「政府第一,社會第二,客戶第三,員工第四,股東第五」。由此角度看,馬化騰透過騰訊豪擲500億元人民幣於社會公益事業,明言要「呼應國家與時代的需要」,則可算是借鑑了馬雲和阿里的教訓,屬識時務之舉。
當然,這並不意味馬化騰(相比起上一輩富豪)不是負責任的上市公司老闆,更不代表他在「濫用公司資源」、「慷小股東之慨」。正如上文指出,現今企業經營環境和利益關係愈來愈複雜,所謂「股東利益」和「社會利益」之間愈來愈像瀨尿蝦和牛丸,日益難以分割,兩者相輔相成。
舉例說,一家巨企倘因未有充分顧及「政府」和「社會」利益,以致核心業務遭到打壓、封殺或抵制(參見螞蟻金服IPO觸礁事件),那還談得上「股東利益最大化」嗎?由此看來,馬化騰識時務地斥巨資於ESG,反而是對股東負責任的表現。
——節錄自7月號《信報財經月刊》